劳改队坐落在接近市区北郊的山脚下。
对面半里之外就是本市著名的风景区:半月山和五龙糊,那是正在开发建筑的旅游度假村,整个工程还在先期的开发之中。
在劳改队对面不远的地方,已经有几处别墅模样的粉白相间的三层小楼先期建起来,掩映在山光水色之间格外优雅悦目。
但只有一道街之隔的劳改队,却是没有对面山光水色把的清雅,而显得阴森肃穆。
共和国建立之日,北郊劳改队便是关押犯人的所在。
在70年代末期,常春北郊劳改队的各种设施臻于完备了。
它成了名副其实的犯人收容场,犯人被成批地送来,经过这里炼狱之火的烧灼,再一个个悄然离去。
那是在一片山脚空地中新修建的偌大的院子,院子四角有岗楼,崭新的红砖墙上架着电网,电网上面间隔不远就有一只灯炮,灯炮是亮着的,闪着幽幽的光。
走进厚重的大铁门,那院子里有一条中央“马路“,马路两边又分出几个独立的同样是红砖墙的小院,每个小院容纳着一个中队的犯人。
犯人们走进其中一个空荡荡的院子。
那院子说是小院其实也并不小,至少有半个足球场大。
长方型的小院里,迎面是一排崭新的有甬道联接的红砖房。
胡双十还有兴致地数了数,那房子共八间。
一进门的右首又是一个长条小院,里面大约有3、4间房子。
那是中队干部办公室,左首是还未进驻的犯人值班室。
院子里没有自来水管,有的只是农村里常用的压水机。
那大概就是我们今后的饮用水源了。
在院子的右侧是伙房,我们进来时,那伙房已经冒起炊烟,几个犯人正在忙忙碌碌地做饭。一百几十口子犯人的到来,使小院倏然有了生气。
虽然是到了他们该来的地方,近乎于“家”的归宿,但没有干部的吩咐,谁也不敢擅自行动。
新来的犯人坐在各自的行李上,不安地等着干部的训话及安排。
过一会儿,几个干部从队部出来了。
一个说话带着浓厚东北口音的干部自报家门,他姓洪,是这个中队的指导员。
那是一个四十左右岁的中等个头的男人。
他首先告诉大家,我们这个新建的中队是三大队的第六中队。
然后依次介绍身边的几个队长,再把全体犯人分为两个小队,共六个组。
胡双十所在的这个小队是六中队一小队,主管队长姓崔,叫崔健,是个四十多岁的本市干部。
一小队还有一个队长姓杜,叫杜长林,他是个粗壮的农村汉子。
最后,指导员宣读了分到各组的犯人名单和各组的值星员。
崔队长像抓阄般地用眼睛在十几名犯人身上,脸上搜寻着,最后竟然把目光落到了体格魁伟,一脸英气的胡双十身上,用手一点:“就你了”胡双十出乎意外地被任命为二组的值星员。
但只是他自己出乎意外而已,事实上崔健的眼里不错。
每组还需要一个副值星员,由胡双十推荐,胡双十就推荐了从四平监狱一起来的好友魏山林。
当然,在分组的时候,刘英明和魏山林都主动要求和胡双十分到了一组,崔健敏锐地打量着刘英明,觉得此人来头不小,也就顺遂人情地答应了这个小小的要求。
三个从四平监狱患难与共过来的人,不约而同相互对视了一下,那是满意的心绪。
犯人有了归宿,各组有了负责的队长与值行员,大家也都踏实了。
新成立的六中队共有112名犯人,每个组的犯人都在15、6名左右,只有二组犯人多一点,连我共18名。
胡双十带着二组的17名犯人回到了自己的领地。
每个组的房子是一样大小,都在30平方米左右,屋里两边都是用木板搭成的通铺,地下和通铺上还残留着木屑和拉圾。
看得出来,这还是刚刚盖好的新房。
来到这里,胡双十的心情放松了许多,也踏实了许多;这不仅仅是因为崔健慧眼识人认命他为值星员,让他又有了像在工地上那样的自信,主要还是他认清了形势:以后这里就是他生活的地方了,要想早一天从这里走出去,那唯一的途径就是好好表现,努力改造。
既然要在这里安家了,而他又是政府干部委任的值星员,胡双十便责无旁贷地负起责任,发号施令起来。
本来,胡双十在工地的时候,就是工头和老板器重的人才,无论组织能力和个人素质都是无可挑剔的。
这样的人到哪里都能发挥良好的作用的。
胡双十派人到队部领来扫帚、铁锹等,安排大家打扫房间的卫生。
不久,房间里干净了,我给大家安排了各自的铺位。
又是一阵忙乱,等全都安排就绪后,大家都坐到自己的位置上,胡双十开始观察今后将要共同生活和改造的这些组员。
这是胡双十来到劳改队的第一个夜晚。他辗转反侧在板铺上,脑海里还是盘旋着家里亲人的鲜活模样。
她们还好吗?会不会有什么灾难降临到她们身上?那是时刻萦绕在他心间的不祥的预感……